事關社保基金、就業崗位,最新回應!
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9月26日上午舉行“高質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規劃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,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介紹“十四五”時期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高質量發展成就,并答記者問。一起來看——
就業
“十四五”時期年均支出就業補助資金超1000億元
就業優先政策體系不斷充實,形成了財政激勵、稅費減免、金融支持的系統性政策框架,構建了社保費階段性減免、失業保險穩崗返還、就業創業補貼等全鏈條支持體系,政策工具更足、針對性更強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年均創業擔保貸款余額3000億元,年均支出就業補助資金超1000億元。
“十四五”時期年均新增經營主體超1000萬
堅持分類推進,注重“創業培訓、創業服務、創業孵化、創業活動”四創聯動,推廣“科技成果+創業”“產業發展+創業”“職業技能+創業”“民生需求+創業”模式,形成各美其美的生動創業局面。堅持協同發力,推行“個人創業一件事”,開展“源來好創業”資源對接,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。“十四五”時期年均新增經營主體超1000萬。
上半年已經釋放崗位1224萬個
拓展崗位挖潛擴容廣度。首次印發崗位挖潛擴容實施方案,人社部把崗位細化到行業,把責任分解到部門,上半年已經釋放崗位1224萬個。各部門立足傳統產業升級擴崗位,結合新興產業培育拓空間。比如發改、交通、水利等部門實施以工代賑、重大項目帶動超過760萬個崗位;工信、文旅、體育等部門發展人工智能、冰雪經濟都新增超過10萬崗位。各地還積極擴大挖潛領域,比如浙江圍繞先進制造、基建維護等開發崗位超過90萬個。
截至8月底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5921萬人
“十四五”期間,就業局勢總體穩定,就業結構持續優化,就業質量穩步提升。截至8月底,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5921萬人,超額完成5500萬人的目標任務。城鎮調查失業率前四年均值為5.3%,低于5.5%的預期控制目標。
重點群體就業三項行動啟動
面向畢業生開展實名服務,離校前推動就業公共服務向校園延伸,離校后對未就業畢業生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、1次職業指導、3次崗位推介、1次技能培訓或見習機會,也就是所說的“1131”服務。面向農民工開展穩崗服務,強化輸入地、輸出地勞務對接,穩定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務工規模。面向失業人員開展集中幫扶,提供“就業政策、培訓項目、市場崗位、招聘活動”四項服務,幫助相關行業企業失業人員及早就業。
新業態新職業
在試點地區累計有超過2000萬新就業形態人員繳費參保
從2022年起,在北京、上海、江蘇、廣東、海南、重慶、四川7個省份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,涵蓋出行、外賣、即時配送、同城貨運4個行業,曹操出行、美團、餓了么、達達、閃送、貨拉拉、快狗打車7家平臺企業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在制度設計上,采取不同于傳統工傷保險的方式,不以是否具有勞動關系為參保前提,重點抓住訂單這個“牛鼻子”,采取按日參保、按單計費等創新方式,較好地兜牢了這些群體的權益保障底線。今年7月,在總結7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,從擴容省份、新增企業、拓寬行業三個維度分步驟漸進式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圍工作,試點范圍已擴大到17個省份,同時將滴滴出行、順豐同城、滴滴貨運、滿幫省省等規模較大的平臺企業納入試點。目前,在試點地區累計有超過2000萬新就業形態人員繳費參保,在制度內實現了應保盡保。
人工智能數字人訓練師等新職業形成和發展
“十四五”期間,新產業、新業態不斷涌現,新職業也隨之形成和發展。這五年,累計發布72個新職業,覆蓋數字經濟、現代服務、智能制造等行業。
大力發展新職業,主要是為了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。一是適應技術進步新趨勢。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深度應用,催生了大量數字新職業。比如,人工智能數字人訓練師,可以幫助平臺數字人提高應答準確率。二是適應產業結構新變化。碳達峰碳中和持續推進,新型綠色低碳領域和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對人才需求加大,綠色職業應運而生。比如,新能源汽車維修工,就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,催生出來的新就業崗位。三是適應經濟消費活動新業態。比如,低空經濟、在線學習娛樂等新業態發展,孕育了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、在線學習服務師等新職業。
職業技能
技工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
“十四五”期間累計超4200萬人次的企業職工、超3100萬人次的農民工接受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。堅持以就業需要和市場需求為導向,以技能養成為核心,推行“崗位需求+技能培訓+技能評價+就業服務”四位一體的項目化培訓模式,打造特色鮮明的技工教育辦學體系,技工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。
推行“新八級工”制度
針對技能人才上升空間受限的問題,健全職業技能等級制度,在原有“五級”基礎上,往下補設學徒工,往上增設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,延伸拓展為“新八級工”制度,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長的“天花板”,鼓勵“多勞者多得、技高者多得”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累計有4400多萬人次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,6000多人次獲評特級技師、首席技師。同時,推動職業資格、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、學歷雙向比照認定,暢通技能人才成長的“立交橋”。
2025年上半年參加補貼性培訓企業職工達214萬人次
分類實施技能強企、農民工穩就業、百萬青年技能提升等行動計劃,有針對性提供技能培訓服務,讓勞動者學有所獲、實現技能就業。2025年上半年,參加補貼性培訓的企業職工就達214萬人次,農民工、高校畢業生約210萬人次。
社會保險
全國社保業務線上辦理量已經超過了70%
落實政務服務好辦易辦的要求,實施數字人社建設行動,不斷完善國家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和掌上12333等服務渠道功能,開通了161項全國性服務,盡可能多地讓群眾在線上就能方便辦理社保業務,“十四五”期間累計為群眾提供不見面服務超過600億人次。從全國來看,社保業務線上辦理量已經超過了70%,部分地區接近90%。
目前社保卡持卡人數已達13.9億人
落實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要求,積極推進社保卡居民服務“一卡通”。目前,社保卡不僅實現了人社領域的95項應用,還承載了越來越多的其他領域民生服務。比如,通過社保卡發放養老金,持卡在本地和跨省異地就醫購藥,刷社保卡坐公交地鐵、借閱圖書、進博物館等。目前,社保卡持卡人數已達13.9億人,其中11億人同時在手機中領用了電子社保卡。
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
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,積極推進重點群體參保,讓更多的人享有社會保障。截至8月底,全國基本養老、失業、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.72億、2.46億和3.02億人。對于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問題,實行“一放開、三靈活”。“一放開”就是普遍放開參保戶籍限制;“三靈活”就是,參保地可以在就業地或者戶籍地之間靈活選擇,繳費基數在當地上下限標準之間靈活選擇,繳費方式可以在按月、按季、按年之間靈活選擇。
三項社會保險基金保持當期收大于支態勢
基本養老、失業、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基金保持當期收大于支的態勢,截至8月底累計結余9.81萬億元。財政有投入,中央財政補助金額持續增加,2024年中央財政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助達到7300多億元,地方財政投入的長效機制逐步健全。投資有收益,穩妥開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,實現保值增值。長遠有儲備,穩步實施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,截至8月底,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3.22萬億元,中央層面劃轉充實社保基金的國有資本及現金收益2.26萬億元。
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自2016年底啟動投資運營以來連續8年實現正收益
目前,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2.6萬億元,比“十三五”期末翻了一番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自2016年底啟動投資運營以來,連續8年實現正收益,年均投資收益率5.15%,較好實現了保值增值目標。
- 國家稅務總局:平臺企業不得以任何形式將自身涉稅義務轉嫁給平臺內從業人員(2025-09-30)
- 生產平穩增長,政策效能持續顯現——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有信心(2025-09-30)
- 事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、人工智能發展等,國家發改委最新回應→(2025-09-30)
- 經濟形勢怎么看?如何推進“三北”工程建設?——國家發展改革委解讀經濟熱點(2025-09-30)
- 《機械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解讀(2025-09-30)